勃利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青扎根黑土地无悔甘当铺路石 [复制链接]

1#

黄山之美在于峰回路转,苏州园林之美在于曲径通幽,西湖之美在于风起波生,人生之美在于哪里呢?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七台河市勃利县公路管理站的一名养路工,他坎坷的经历、感人的事迹、催人奋进的精神或许能让我们从他身上寻找到一些答案。

他叫孙仁德,上海知青,出生于上海浦东区,与共和国同龄。他瘦高个,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久经风蚀的脸上总是一副谦和的神态,话语不多,透着诚实和憨厚。

让我不解的是,一名上海知青,宁愿放弃返城的机会甘当养路工,三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养路事业。他的这一选择与当时绝大多数知青千方百计要离开农村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想当年,有多少知青为了返城抛家舍业、妻离子散。

我最初觉得他有点“愚”。

可是当我了解了他的经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之后,油然敬意了。他为养路人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为交通人奏响了敬业奉献、甘当铺路石的时代赞歌。我想,养路人一定会因他而骄傲,交通人一定会因他而自豪!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与路结下不解之缘

孙仁德的父亲原是上海浦东区码头的保管员,母亲操持家务,身上有位姐姐。三反五反期间,由于家庭成分不好,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家境每况愈下,母亲靠打零工维持家庭,姐姐被迫失学做起小买卖。孙仁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完初中。66年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孙仁德来到佳木斯莲江口农场,开始了上山伐木下乡种地的艰苦生活。

年他来到勃利县抢垦乡合发村体验生活。由于工作努力,为人诚实善良,得到了乡、村领导的信任和村民的好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孙”。两年间,由于他近视多度,又没钱配眼镜,铲地只得深弯腰,打石头也打不准钢钎,工作责任心非常强的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辛苦。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决定让他看石头。看石头可是轻巧活。可是他看到年岁大的村民打石头自己轻闲,心里不好受,于是他一边看石头,一边帮助打石头。由于“大孙”心眼好、责任心强、有文化,年又被安排到八家道班代理班长,开始了他的养路生涯。

大家都知道,养路与看石头比起来那可是苦差事,和他共同劳动的村民不让他走,摆出了一大堆困难的理由。“大孙”心里明白,这是大家对他的关心,但毛主席的话给了他信心和勇气“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他毅然决定去养路。

养路这活“大孙”从没干过,他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养路工请教,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路上。一年下来,他的道班得了先进,他也得到了站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他工作积极主动有头脑,不用领导操心,以后几年,每年的先进道班非他莫属。站领导以他为先进典型,在全站掀起了学习孙仁德的高潮。

面对这一张张奖状和微不足道的困难补助,面对这一双双羡慕的目光,他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幸福。他觉得,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志们的信任是对他人生价值的肯定,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党的温暖和同志们的关怀是最大的幸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毛主席“这才是好同志。”的教导。他把一腔热血和真情全部倾注到公路事业上。他决定:余生甘当养路工,无私奉献谢党恩。年,在站领导的帮助下成了家,在这黑土黄沙的北大荒扎下了根。

“天”与“地”的抉择

就像“大孙”做梦没想到上海的他会来到北大荒一样,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知青能够返城安排工作。上海的姐姐来信让“大孙”回去,上海的一家茶厂同意接收他。

他回去一看,上海太好了,与他现在的工作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天地之别。茶厂厂长带领“大孙”参观了种茶基地和茶叶车间,介绍了茶厂的发展情况。“大孙”对此很感兴趣,在厂里逗留了好几天,对茶厂的每个角落都看个仔仔细细,从管理上向厂长提出了十条整改意见。厂长特别器重他,决定留任他为厂长秘书。

“大孙”动心了。一想到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再想想“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长粮”的荒凉北大荒,苦了这么多年,终于要有好日子过了,而且受到厂长赏识,可以在茶厂大干一番事业。为此,他兴奋了好些日子。他也曾有过无数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他梦想过携妻带子共赏黄浦江的晚霞和夕阳,期盼过西装革履穿行于上海滩成为上班族的一员。他满眼的诗情画意,吟咏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也抒发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怀豪情。他说过,一想到这些,心里那甜美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可一想到老婆孩子,一想到他管养的道班和信任他的领导、同事,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他又犹豫了。当时“大孙”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家里没有了劳力,孩子靠谁养活,妻子怎么办?”道义和良知使他无法割舍这一切。他无法忘记与妻子结发时的誓言,他数不清为了生活他和妻子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

特别是他临走时的那一夜,夫妻俩彻夜无眠,对坐无语,看着睡得甜甜的两个孩子,满腹的话不知从何说起,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儿。临走时,可爱的两个孩子还哭喊着:“爸爸,爸爸一定要回来啊”。

据“大孙”讲,当时一同下乡的知青多人,基本都返城了,他已经是最后一批。他说:“一看到上海的条件真不愿离开,上海是好,我能享福,可我就得和老婆孩子背信弃义,最后我告诉厂长,‘我还是回家修我的路吧!’”

穷且益坚不坠养路之志

当养路工是清贫的,有些人宁可在家呆着不挣钱,也不愿当养路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别人下雨往屋里跑,养路工下雨却往路上去。

起先,“大孙”在八家道班属于建勤工,挣工分,一天十个工分,一个月补助9元,一年干下来,挣的工分越多,欠队里的越多,只能多分点粮。这样一干就是10多年,后来站里为临时养路工发放的工资每月也不足元。一贫如洗的他结婚借了元钱,结婚的行李都是借来的。冬天没有炉子,只靠把饭锅烧红取暖。年,大女儿患上肾小球病。雪上加霜的他手上一点钱也没有,孩子又病得很急,他没有办法,跪下求大夫救救他的孩子。后来,站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借款给他,还号召全体职工为他捐款。女儿的病治好了,可外债多了一万多元,家里又多了两口人,睡在一个炕上的四个孩子只能盖一双被。由于孩子患病的折磨和家庭过重的负担,妻子随后又得了精神病。积劳成疾的他也患上了坐骨神经痛、肝硬化、胃炎、腰痛等病,没钱治病,只能小病拖,大病磨,实在挺不住了,就靠吃万能药(止痛片)维持。

多年上山下乡的生活,磨练了“大孙”刚强的性格。他说过,天大地大没有党的恩情大,千难万苦也动摇不了干好工作的决心。三十多年来,没有因个人的病痛和过重的家庭负担而影响工作。从上海回来后,他劝慰自己,是金子不论在哪里都会发光,于是他立志公路事业,决心做一名优秀养路工,甘当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年,倭肯河发大水。为了测量水位,为单位提供水文资料,“大孙”冒着生命危险去观测水位。发那么大的水谁也不敢去测量,可是“大孙”却推着自行车下水了,他想靠自行车的重量维持身体平衡。当时水深处达到胸部,水势非常急。当他摸索着向前行进时,突然一捆稻草横打在自行车上,他失去平衡,自行车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他也被冲出十多米远,幸亏他会水,并坚持测完水位。后来为哈尔滨工学院测量队提供了最可靠的水文数据。

年左右,抢垦道班是全站最差的一个道班,道上大坑多,沙堆都长了草,养路工不好管理,换了几任班长也都收效甚微,成了谁也不爱管的道班。当时,站领导给“大孙”两个选择,一个是他工作突出,有知识,有头脑,责任心强,推荐他到省交通中专学校学习二年,另一个是让他去管理抢垦道班,因为当时实在没有更好的人选。

意想不到的是,他放弃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选择了道班。他说,一到这个关头,毛主席的教导就会在耳边响起,好事还是让别人去吧。就这样,年“大孙”被调到抢垦道班任班长。他深知责任重大,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养路工背柴禾,自己带头干。他要求班里养路工向他看齐,一年下来彻底把差道班改造过来,成为先进道班,以后年年如此。他也年年被评为优秀养路工。

年,“大孙”又主动承包了一公里村头路。村头路最难养护,车流量大,投入相对较多。这一公里路凸凹不平不知多少年,养路工望而却步。“大孙”为了证明村头路也可养护好,同时能为自己增加点收入,经站里同意承担了这个艰巨的“工程”。为了修好村头路,他领着老婆孩子一同上路,起早贪黑,中午吃在路上,带病工作,在翻浆最严重时,拔下针头就上路,强忍着病痛保证了公路的畅通无阻。

村民无不被他的干劲折服。有的村民说:“我算服了他,我自己家的活都没像他那样干过,挣多少钱啊!也不怕累坏了。这么能干的人,村里可没几个”。对“大孙”的评价,村民也有不同的声音,褒贬不一,甚至有个别村民还嘲笑讥讽过他。他说,不怕别人低估了你的价值,就怕你的价值低于人们的估计。于是他总是谦和地面对。越是这样老实憨厚,在别人眼里越是显得冒着“傻气”。

年春,全县公路发生了大面积翻浆,抢垦道班翻浆最重,个别路段车辆无法通行。由于翻浆是路面下积水造成的,积水与泥土形成的泥浆包在坚硬的路面下,车辆一过,车轮压过去的路面象海绵似的凹进去,没压到的地方凸起来,形成大坑和大鼓包,非常难治理。在坑上垫上石头、沙土,车一压又要凹进去,治理不好的话,路基都压堆了。严重的地方就得动镐刨开坚硬的路面,把泥浆放出来,否则垫多少石头、沙子也根治不了,劳动强度非常大。

“大孙”在治理翻浆中积极主动,早出晚归,抡镐挥锹,任劳任怨,从不耽误一天工。听道班的一名员工讲,治理重型翻浆的劳动是繁重的,挥锹抡镐的滋味你大概一辈子都忘不掉。晚上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一下。可是等睡着了,胳膊上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令人难受。他又跟我们说起孙仁德的事。有一天中午,天闷闷热,太阳好象被囚禁了许久,终于得到了释放一样,烤得大地仿佛“吱吱”作响。他注意到“大孙”脸色发青,两眼发呆,手和腿微微发抖,说话有气无力。我们以为他感冒发烧烧迷糊了,可大夫说是疲劳过度、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所至。有个员工说,他家基本上是以粥度日,他一碗粥一挺就是半天,劳动强度这么大,什么好人也受不了。

当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深为感动。在场的领导纷纷捐出身上的钱款为他购买了大米、白面和豆油。随后县交通局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了“救助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的捐款捐物活动,帮助“大孙”和其它困难职工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他事迹的感召下,全县有关部门纷纷开绿灯,为他安排了“编制”,使他成为一名正式的养路工。

当我们问起他当时的感受时,他热泪盈眶地说:“心里感觉别提多高兴。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关怀,没有党的温暖,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就我这个家庭早把我压垮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感激之情,只能用努力的工作来回报。”

“知其乐而不为,知其苦而为之”。一个普通的养路工就有这样的境界,在一些人崇尚权力、金钱的今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真可谓“没有一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十几年前,我们采访“大孙”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住的草房矮得伸手触棚,房架严重倾斜,窗户框严重变形,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当时家里外债三万多元,妻子的病时好时坏。为了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多年来省、市、县有关部门多次慰问“大孙”全家。年,市、县交通局又共同出资3万多元为“大孙”购买了新房。

“大孙”一家的条件跟过去比起来是天地之别,每月工资几千元,没有外债丰衣足食。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他和妻子不停地为我们倒开水,激动的泪、感动的泪不停地流。我想,正是因为党的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使他在逆境中看到了光明、希望和新生;也正因为他有一颗赤诚感恩之心,使他三十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甘当养路工。

他的心胸里一定还贮藏着无数不被人所知的迷人故事,就象地下的一股暗流,只要戳一个小洞,就会喷溅出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