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开玩笑说:“肖劲彪是睡觉都睁着眼睛的。”很多次,半夜有人给他打电话“爆料”,他立即从睡梦中爬起来,开车到现场。一夜未睡,第二天还照常上班,依然兴奋异常。
在黑龙江晨报,突发事件和现场新闻,没有人快得过肖劲彪。报社长期跑突发的几位记者都养成了习惯——得到新闻线索,第一时间要问部门主任:“小肖去了没?”
肖劲彪的电话总是24小时开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一次他去一位同事家住宿,同事怕吵,偷偷把他的手机关了。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发现手机被关机,气得差点和同事吵起来。
“没办法,习惯了,每天晚上不被吵醒几次,总觉得缺点啥,一整天心里都空落落的。”肖劲彪说。
早在肖劲彪初涉新闻的头两年,作为黑龙江晨报的通讯员,他就是出了名的“马路骑士”——以一辆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经常能在记者之前赶到事故现场。时间长了,他与一些处理事故的交警和参与救援的消防战士都成了铁哥们儿,一些人也成了他忠实的“线人”。
由于他的勤奋,5年前黑龙江晨报正式接纳肖劲彪成为一名记者。从当上一名正式记者那一天起,肖劲彪就成了一位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的全天候记者。为了采访方便,肖劲彪用父亲准备给他买房子的首付款买了一台捷达车,两年时间里程数已经超过5万公里。朋友和他开玩笑说,你这车若是卖到二手市场,写上肖劲彪的名字,多便宜估计都没人要,眼看都快造零碎了。还有同事说他不会算账,为了采访不计成本,有时候,稿费抵不过油钱。但是,肖劲彪从来不计较,总是憨厚地笑着说:“有新闻不去采访,还叫记者吗?”
对于肖劲彪的勤奋,编辑都有些“吃不消”。有一天晚上23时,肖劲彪兴冲冲地跑到报社交稿,夜班编辑苦着脸撤稿换上他刚采回的车祸新闻。有时候版面已经清样了,肖劲彪还在电脑前跟网友聊天找线索。编辑中心值班主任杨培桢问他,“小肖你咋还不走呢?”他回答说,“再等会,也许一会还有突发呢。”话音刚落他的电话就响起来。他立刻背着他心爱的“佳能7D”上路了。当时已经截稿,采来的新闻不可能当天见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肖的深夜赶赴现场的热情。
肖劲彪喜欢用*人的作风来要求自己,他说:“部队的号令一下,任何情况都要冲锋,我为什么不能?”就这样,新闻报料成了他的冲锋号角。他经常拒绝应酬的一句话就是,“我去不了,刚刚又接到一个新采访。”
永不停歇一直在路上
肖劲彪的采访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采访的完结,便是下一个新的采访开始。如果你给他打电话,最可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开车,请你快些说。”他常说,新闻是否够新鲜取决于记者的速度,以最快的速度将真相呈现给读者就是我的新闻理想。
有人说他永远在路上,在那条赶赴新闻现场的路上。
肖劲彪忙得顾不上谈恋爱,长辈们都为他担心,先后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女朋友。事先订好的约会,都因为突发新闻而爽约。女孩子约他晚上看电影,他的回答是在采访,人家根本不信,新闻记者晚上还这么忙。
年报社年终统计,肖劲彪当年发稿多条,在报社名列第一,其中80%以上是鲜活的现场新闻和突发事件,也就是说他每天平均跑2-3个事故现场,在全省跑突发记者中也名列前茅。
《哈尔滨联部街塌楼》、《伊春鞭炮厂爆炸》、《“川品汇”使用口水油赚黑心钱》、《最美叔叔谢尚威接住5楼坠落少年》等稿件均是肖劲彪第一时间采访完成的,报道被上百家网站转载,肖劲彪采访中拍下的视频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采用。
年7月21日凌晨4时2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肖劲彪惊醒,哈尔滨南岗区联部街一居民楼发生垮塌事故。肖劲彪赶紧从床上爬起来,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匆匆赶赴现场。肖劲彪第一个赶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爬上附近的楼顶,从各个角度拍下了现场。
事后有同事翻看了当晚QQ群聊天记录,3时40分,肖劲彪在稿件交流的QQ群里留下一个晚安的表情,也就是说那晚他只睡了40分钟。
参与重大新闻报道彪哥是“拼命三郎”
几年里,肖劲彪参与了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众多记者中,肖劲彪以“拼命三郎”著称。
年8月,七台河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26名矿工被困井下。肖劲彪与另一名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五天五夜蹲守井口,困了就到车里睡一会,每日三餐都吃矿上服务组送来的盒饭。
因为井下随时都有可能救人上来,一有动静肖劲彪就跑出来看,一宿爬起来十几次。矿区没信号,用笔记本写完了稿子,却无法传出去。就在所有记者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肖劲彪却不见了人影。大约半小时后,明净的月光下,高高的矸石山上出现了一个人影。肖劲彪站在上面兴奋地挥舞着手臂高喊,“这里有信号,我的稿子传完了!”等他下来以后,队友发现他的腿一瘸一拐,挽起他的裤脚,左膝盖上有一条深深的血痕。原来他在沿着铁轨爬上矸石山的时候,脚下一打滑磕在了铁轨上,这道疤痕至今还清晰可见。
在采访伊春鞭炮厂爆炸事件中,肖劲彪开车前去采访,路上饿了就停下来啃口面包,晚上住在20元的小旅店,精彩详细的报道却并没有因此而耽误。
年8月,吉林松原多只化工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肖劲彪立即长途驱车到达松原事故发生地的化工厂,当时天都快黑了,厂房的院墙已经被洪水冲倒,现场一片狼藉。肖劲彪连夜采访,用镜头记录下事发现场,然后一头扎进一家网吧给编辑部传回稿子和图片。等他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网吧时,已经是午夜23时,这时他发现已一天没吃饭。
第二天一早,又传来消息,一部分化工桶已经从温德河经临江门大桥流入了松花江。肖劲彪又和同事江追踪化工桶的去向,与顺流而下的化工桶赛跑。
这一趟采访一共用了五天五夜,待肖劲彪返回哈尔滨时,整个人消瘦了一圈。他说,我既是司机,又得拍照,抽空还要用DV录一段。两个手机和一个小灵通交替响个不停,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接通三个电话,调成免提,一个放在操作台上,一个捏在握放向盘的左手,另一个拿在右手。这边说两句,那边喊两声。“那时候,真恨不得像哪吒一样生处三头六臂。”肖劲彪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