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颁发纪念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熊琦摄下图:范可新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年2月5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由曲春雨、范可新、张雨婷、武大靖、任子威组成的中国队夺冠。这是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赛后,运动员范可新哽咽着说:“我等了这块金牌太长时间了……”
对于范可新来说,这块金牌的背后,是20年的青春、20年的血汗、20年的拼搏,是多少期待、多少彷徨、多少坚持……
一
范可新,一个农村出来的苦孩子。
范可新的父亲是残疾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年,父母带着7岁的她和14岁的哥哥,从黑龙江勃利县农村,搬到七台河市落脚谋生。
到七台河后,一家人搬了十几次家,最后总算找到一处落脚之地——一间7平方米的半地下室铁皮房。
7平方米的小屋,既是范可新的父亲用来修自行车、母亲用来修鞋的铺面,又是一家四口吃饭、睡觉的地方。
铁皮房虽小,一家四口却很乐观。范可新的父母从不抱怨,靠着并不强健的身躯顽强地干活赚钱,让四口之家的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但让范可新难过的是,她经常看到母亲的手上有伤,那是修鞋的锥子扎的或烫的。一次,她看见母亲的腿上还有血,一问才知道,是母亲用烧红的锥子上鞋底时,不小心扎到了腿。父亲那双整天跟自行车轮胎打交道的手,就像是树皮一样粗糙,手上结满了老茧,扎根刺上去都感觉不到痛。
尽管日子过得艰苦,父母却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肯屈服的性格,这给范可新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后来,她在训练中遇到伤病与挫折,从不气馁,从不放弃,直到登上了冬奥会冠军的领奖台。
二
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一举夺得两块金牌、一块银牌,不仅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而且在世界冰坛刮起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强劲旋风。
这股短道速滑的旋风,是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刮起的——
多年来,从七台河先后走出了多位世界冠军,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滑冰运动员,七台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冠军的摇篮”。多年来,七台河举全市之力支持短道速滑的发展,七台河市体校成立了短道速滑初级班。不少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范可新就是其中之一。
盐湖城冬奥会举办时,范可新的家里没有电视机,她没有看到杨扬在冬奥会上夺冠的场面。她听到邻居谈论从七台河走出去的运动员夺得了奥运冠军,这才跑到邻居家去看电视重播。
当范可新看到杨扬在冬奥赛场上高举着五星红旗时,小小的她心里羡慕极了。她想,要是我也能当滑冰运动员该多好啊!我也要拿冠军……
小时候,范可新和哥哥曾在水库里滑过冰,但穿的不是真正的冰鞋,而是父亲给他们做的木头“冰鞋”——给两块木板安上两道铁丝,将木板用麻绳捆在脚上,当地人也叫它脚划子。好多孩子买不起冰鞋,就穿着这种自制的脚划子在冰道上跑。
后来,听一位邻居阿姨说,七台河体校正在招收滑冰队员,范可新立刻跑到体育场,找到正在招生的教练。她问人家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儿招收滑冰队员要不要交钱?”
招生的马庆忠教练笑了,说不用交钱,但要看看你的身体素质,适不适合当滑冰运动员。
范可新长舒一口气。
之后,马教练对她的身体素质进行了简单测试,发现她的跑、跳都很出色,爆发力也很强。于是,范可新被顺利录取,成为七台河市体校短道速滑初级班的一名正式学员。马庆忠教练成为她的启蒙教练,还送给她一双旧冰鞋。
从此,9岁的范可新怀着冠军梦,戴着破旧的棉手套,穿着教练送给她的旧冰鞋,踏上了短道速滑的追梦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
范可新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因此训练时特别刻苦,总是给自己偷偷加量,每天都比别的孩子多滑几圈。这种偷偷加量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今天。她说:“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你只能比别人更加刻苦、更加拼搏,才能拼出成绩来!”
不过,马教练送给她的冰鞋号码太大,她的脚底板很快就磨破甚至化脓。但她却咬牙坚持,一声不吭。母亲发现了她脚上的脓血,心疼她,劝她别练滑冰了。她却坚决不同意,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
在不断的磨练中,范可新的滑冰技术进步飞快,很快就在同期招收的小队员中崭露头角。
三
一年之后,范可新被七台河市教练孟庆余选中,成为他手下的一名短道速滑小队员。
孟庆余曾经培养出杨扬、王濛等多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深受队员们的爱戴。
范可新在孟庆余教练手下练了3年。
这3年,给她打下了良好的冰上技术基础,增强了体能,更重要的是,让她坚定了追逐冠军梦的信心与勇气。
孟教练常教导这些小队员,要刻苦训练,要有远大抱负,将来拿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七台河走出去的多位世界名将,成了小队员们的榜样。为了追赶榜样,一批批小队员从这里走出去,成为短道速滑的新生力量。
范可新13岁那年,因成绩突出,被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冰雪分校选中。
临去报到的前一天,孟庆余教练找她谈了一次话。
孟教练的话语不多,却给范可新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范可新,你在滑冰方面很有天赋,你要刻苦训练,将来拿世界冠军!”
“孟老师,你说我将来真能拿世界冠军吗?”
“只要你好好训练,肯定能拿世界冠军!”孟教练说得很肯定。
这番来自教练的鼓励,对一个心怀冠军梦的13岁小队员来说,真是又惊又喜。更令范可新惊喜的是,孟教练递给她一双新买的冰鞋。
“这双冰鞋的钱,我先给你垫着。等你拿了世界冠军,有钱了再还给我。”孟教练说。
范可新知道,这双冰鞋要花多元。她的旧冰鞋早该换了。可家里靠父母修车、修鞋维持生活,她实在不愿意因为要给自己买冰鞋再增加父母的负担。这3年来的伙食费,一直都是孟教练给代交的。
范可新还知道,孟教练家里并不富裕,他连一双新袜子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但是,孟教练却为她花这么多钱买冰鞋。她捧着这双盼望已久的新冰鞋,眼泪差点掉下来。
末了,孟教练又说了一句:“等你拿到世界冠军的那天,别忘了把金牌挂到老师的脖子上!”
“老师您放心,我要真拿到世界冠军,一定亲手把金牌挂到您的脖子上!”
“好!老师就等着你这一天!咱们一言为定!”
“好!一言为定!”
这是一位教练与一个小运动员之间的约定。
孟教练的这番鼓励,对13岁的范可新来说,不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她在今后漫长的追梦路上百折不回,直到冬奥夺冠的强大动力!
但让范可新最难过、最遗憾的是,当她真的夺得世界冠军时,孟教练却不在了。年,孟庆余教练因车祸不幸去世……
四
在范可新20年的追梦生涯中,经历了多次疾病、失败与挫折。
15岁那年,已进入黑龙江省队的范可新,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组冠军,国家青年队正准备要她。谁知,一场意想不到的疾病到来……
当时,范可新觉得浑身无力,头晕目眩,无法训练,只好回到七台河家里。
启蒙教练马庆忠得知范可新病了,带着她连夜赶到哈尔滨,医院后,最后确诊:严重缺铁性贫血。
对运动员来说,这是重大病症,如果恢复不好,将永远告别体育生涯。
住院半个月后,医生让范可新回家食补增加营养。
马庆忠看到范可新家的条件很差,就把她领到自己家里住了很长时间,每天买牛肉、羊肉、鸡蛋,以最快的速度为她补充营养。很多人给予帮助,让范可新全家很感动。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想让范可新再继续滑冰了。但范可新坚决不同意。身体稍稍好转,她就开始在家里训练。以往放假回家,她都给自己安排好训练计划,早晨起来跑步,白天训练时没有杠铃,就让不到百斤重的父亲骑在她脖子上,重量不够,又让父亲抱着50斤的大米,一蹲就是上百次。父亲看着女儿累得满头大汗,常常心疼得哽咽。这次也是一样,身体稍稍好转,范可新又开始训练了。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就是这样拼出来的。一年之后,范可新进入国家青年队。
又过一年,17岁的范可新被选入国家队。随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短道速滑世界杯上,她和周洋、刘秋宏、张会联手夺得了女子米接力的金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范可新的成绩走向了高峰,拼出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她接连夺得五届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米冠军;与队友接连拿下五届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米接力冠军;多次夺得世界杯分站赛米冠军……年,在美国盐湖城世界杯比赛中,她打破了队友王濛创造的米世界纪录,并获得了冠军。
这些辉煌的成绩足以让一个运动员感到欣慰与骄傲了。但是,范可新却怀着更远大的目标,她一心要以队友杨扬、王濛、周洋为榜样,想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让国歌在奥运赛场上奏响……
可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青睐她,打击接踵而至。
年索契冬奥会上,当时很有实力的范可新,在短道速滑女子米决赛中获得银牌,与金牌失之交臂;在短道速滑女子米半决赛中意外摔倒,无缘决赛。年平昌冬奥会上,当时25岁的范可新作为实力强劲的领军人物,却在比赛中被判罚犯规,没有得到奖牌……
就在范可新最痛苦、最茫然的时候,教练、领导给了她很大鼓励。尤其是她的队友们,向她讲述自身的挫折经历,讲他们如何咬着牙重新站起来的艰难过程……
队友们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使范可新渐渐走出了痛苦和茫然。她认识到运动员就是这样,要学会从一次次失败中爬起,顽强地站起来,再重新走向拼搏的战场……
范可新终于重新站了起来。她对父母说:“我要为中国人,要为自己,再奋斗一次!”
又是4年无休止的拼搏。
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29岁的范可新与队友一举摘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的金牌,终于梦圆!
当范可新站到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上,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金牌时,她不禁泪流满面……
《人民日报》(年06月22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