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打工3年,我终于攒够了一笔钱,决定回到生我养我的黑龙江七台河老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七台河人,我对这座资源富饶但相对封闭落后的小城市没什么留恋。3年前为了谋生离开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将来发了财,就再也不回来了。
但命运之神似乎开了一个玩笑,不仅让我回到了七台河,还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一切,都始于我回乡后绞尽脑汁创业的一段经历。回到家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台河那独特的地理环境。城市背靠完达山山脉,气候凛冽而干燥,冬季常年零下二三十度。
不过得益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家家户户都很暖和。
我父母就住在一座煤矿工人小区里。生活节奏放缓后,我开始感受到七台河这座小城市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它因为煤炭、电力、钢铁等支柱产业,工业基础深厚;另一方面,它又拥有石龙山、西大圈等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秀美宜人。这种工农业并重的发展模式,令它兼具现代工业城市和生态人文旅游城市的双重特质。
回忆起小时候,我曾和父母夜游西大圈,体验林间漫步的乐趣;也曾在石龙山森林公园远眺七台河全景,欣赏群山环抱中这座城市的别样风姿。不过那时的父母操劳过度,我对家乡的印象就是一个单调乏味的矿工之乡。
广东打工期间,我也曾路过别的城市,但终归没有比家乡更让我向往的地方。或许正是出于这种眷恋,我在资金充裕后,下定决心回到七台河创业。我的创业项目正是源于七台河这样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这里煤炭资源虽富集,但开采方式相对落后,且存在一定的环境隐患。如何绿色开采?如何做到资源综合利用?
我想到了一个新颖的创意——废弃资源回收利用。
正好,七台河当年就获批建设了国家级"黑龙江省东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我在园区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从事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塑料、轮胎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
起步前期非常艰难,我们公司的生产线一直停摆,员工也只有寥寥几人。好在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终于渡过难关,逐步做大做强。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七台河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拥有数百名员工,产品远销全国。
借力于园区政策,我们还新上马了电子电器拆解、机电设备加工等新产业项目。未来,我们将循序渐进地形成一条完整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链,让七台河成为黑龙江乃至全国资源再生利用的典范。令我欣喜的是,七台河正在围绕煤炭主导产业培育多个绿色新兴产业。
比如,在七台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汇聚了一批生物医药、新材料、数据中心等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紧紧依托七台河得天独厚的矿产和生态资源优势,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注入了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在创业的路上,我也感受到了七台河人民质朴勤勉的传统美德。我公司正是依托家乡劳动力优势,用本地员工打造起壮大产业实力。
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产业辐射逐步振兴了家乡的农林特色产业。以蓝靛果、勃利红松籽、勃利梅花鹿为代表的农林特产近年在外地可谓遍地开花。正是这些山珍野味充分发挥了七台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在扎实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我们公司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公益义卖、扶贫助困等活动,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七台河儿女,我们有责任让家乡的子孙后代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知不觉,3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转眼间,我不仅在家乡扎下了根,更与这座城市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如今走在七台河的大街小巷,看着父老乡亲们安康自在的模样,我的内心便充满了幸福和成就感。我时常会想,如果当年我没有放下身段回到家乡,或许就错过了人生最大的机遇。
身为七台河人,我有幸可以亲身体会到家乡这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迁:从过去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拥有多元经济支柱的现代新市;从封闭落后的小城,华丽变身为黑龙江新兴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旅游胜地。尤其令我振奋的是,七台河人正在努力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着家乡的独特魅力。比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刀剑锻制技艺"、"勃利黑陶制作技艺"等,已经使七台河这座城市享誉中外。
而且,七台河人还将很快与世界分享属于自己的市树"山杏"和市花"榆叶梅"的自豪。对于这个饱经沧桑却初心不移的家乡,我无比热爱。它给予了我事业发展的机遇,也将继续成为我追求梦想的根植之地。只要七台河的明天更加美好,我已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一切,将会更加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