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黑龙江秋收喜获丰收,科技助力粮食生产再获
TUhjnbcbe - 2025/4/6 17:23:00

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在田野间荡漾。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黑龙江,秋收工作已圆满收官,连续十九年取得丰收佳绩。这是10月5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镇的稻田金黄一片,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美景尽收眼底。新华社记者张涛摄。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4亿斤,稳居全国前列,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不仅如此,其商品量和调出量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榜首,为保障“中国饭碗”的稳定供应贡献了“龙江力量”。今年,这片丰饶的黑土地再次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寻背后的科技与智慧。

在黑龙江省依兰县,诚信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韩志民分享了他们的丰收成果。今年,他们种植了余亩大豆,亩产高达多斤,创下了历史新高。韩志民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这正是科技赋能农业、实现丰产丰收的生动写照。9月22日,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的农机正在忙碌地收获水稻,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展现了丰收的场景。韩志民理事长指出,今年大丰收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他们采用了先进的精量播种机,使得出苗率高达98%以上,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10月19日,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晒场上的玉米堆旁,工作人员们正忙碌着。而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科技科科长曲慧则向我们展示了农业智慧管控平台的强大功能。她轻点鼠标,无人机便从机库中腾飞而起,飞往预定地块进行病虫草害、倒伏等影像数据的采集,并实时将这些数据传输回大屏幕上,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数字农业中心(受访者供图)“我们以水稻、玉米、大豆这三大作物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力求田间管理的精细化,为农业注入科技动力。”曲慧介绍道。在秋收之际,北大荒集团的一处稻田里,几台无人驾驶割晒机正大展身手。它们借助5G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自如地前进、转弯、倒车,作业过程既流畅又高效。这些智能机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收获的精准度,还显著减少了收获过程中的损失。10月15日,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无人机视角下的玉米收获场景。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黑龙江省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9.4%,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就标志着该省在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均实现了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强韧的“芯片”技术也为丰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亚琴家庭农场,农场主杨秀春展示了他今年收获的玉米,棒子饱满无缺,金黄的玉米粒挤满棒尖,充分展现了高产品种选择的重要性。今年,多个地块实现了“吨粮田”的丰收,这背后离不开科技与良种的双重助力。这是9月2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正忙碌着整理大豆的田间实验数据,旨在筛选出能够高产的大豆品种。她所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凭借其高油、高蛋白的特性以及出色的抗倒伏能力,为农业生产贡献了一份力量。10月20日,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晒场,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处理玉米堆。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同一天,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种粮大户于洋也迎来了水稻的丰收季节。他今年种植了超过亩的水稻,亩产达到多斤,种植的品种为“龙粳31”。于洋表示,这个品种不仅稳产高产,还具备抗病抗倒伏的特性,他已经种植了好几年,周围许多农户也都纷纷效仿。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的晒场,铲车正在忙碌地倾倒金黄的玉米堆。与此同时,在黑龙江省的另一角落,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的种粮大户于洋也迎来了水稻的丰收时刻。他种植的“龙粳31”品种水稻,不仅稳产高产,更展现出抗病抗倒伏的卓越性能。这一品种的培育,得益于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国君研究团队的辛勤耕耘,成功打破了国外育种技术的长期垄断,如今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区域的主导水稻品种。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存容量今年提升至20万份,有效保护了我国寒地作物种质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黑龙江省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通过秸秆全量翻埋保护黑土地,使得春季墒情得到显著改善,进而实现了大豆的高产丰收。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保护与利用备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秋收喜获丰收,科技助力粮食生产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