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勃利县村屯命名背后的历史故事
TUhjnbcbe - 2025/4/6 17:24:00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wzqsyl.com/m/

村,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其历史可追溯至解放初期,那时它还曾作为最基层的政权单位。通常情况下,一个村即代表一个居民点,然而,也存在一个村涵盖多个居民点,或一个居民点被划分为多个村的情况。

在勃利县建县初期,由于土地广袤且居民分散,每个村通常只是指一条沟、一个岗或一条河流域内散居的住户的统称。例如,杏树沟子村、前连珠岗村以及大碾子河村等,这些并非居民密集的村落。然而,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切断抗日联军与民众的联系,实施了归屯并户政策,强制将分散的居民集中到指定的居民点,这些点后来被称为屯。此外,还有甲、堡、街、站、部落、围子等名称,如十二甲、青山堡、杨家街、大五站、六部落和矫家围子等。在伪满时期,这些点又被统一称为屯,而那时的村管辖着多个屯,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经过并屯后,年全县共有10个村和65个屯,不包括当时归依兰县管辖的吉兴河以北地区。勃利县的村屯布局基本形成于这一时期,之后居民点逐渐增多。

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制度下,村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等名称。直至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队才又恢复为村名。年末,全县共有个行政村,其中个为自然村。这些村的名字历经多次变迁,有的甚至从建屯起便一直沿用至今。这些村名不仅五花八门,而且背后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有的以山川地貌命名,有的以官方驿站命名,还有的以地方大户或知名人士的姓氏或名字命名。此外,一些村名还反映了村民团结奋进、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令人听后心生愉悦,倍受鼓舞。第一节山川沟岗命名

以山川地貌来命名村落,这种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超越了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在建县初期,勃利县的山川沟岗就已经被赋予了名字,而这些名字也被当地居民用作村落的名称。例如,居住在碾子河流域的居民,他们以河流的名字命名为上下碾子河村;而居住在城西、四甲、大西、杏树、永久一带的村民,则被称为上、下杏树沟子村。类似地,居住在和平、中原、互助这条沟的居民通称为太平沟村,而居住在东西连、忠义、正阳、发展一带的居民则被称为前后连珠岗。这些以山川地貌命名的村落,虽然当时并不特指一个具体的居民点,而是散居在山川沟岗各处的居民区的总称,但它们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例如,镇郊乡的碾子河村、东岗村、九龙村,以及小五站镇的驼腰子村、偏脸子村、驼峰村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古老村落名称。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故事,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热爱。双河镇、倭肯镇、杏树乡、罗泉乡,它们的命名均源于二道河子、窝棚河、杏树沟子、罗圈河这些自然景观的演变。同样,草帽顶子作为吉兴乡的别称,也与该乡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虽然草帽顶子山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段被日本人大量采石,山尖被削平,但至今仍有许多人习惯性地称吉兴乡为草帽顶子。

七台河市各村的命名也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如七台河、桃山、八道岗等,这些名字都直接反映了当地的山川地貌特征。当然,也有一些村名是按自然地貌命名的,但因影响较小或因村屯迁移而逐渐消失,如恒太乡的兴农村曾叫过头道河子,小五站镇的新民村曾叫过东太平沟等。

此外,勃利种畜场也以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吸引了人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勃利县村屯命名背后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