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教师成长上海市松江二中语文特级教师宣
TUhjnbcbe - 2021/2/18 23:08:00

导语

本期推送中学语文名师:上海市松江二中语文特级教师宣沫。

一、想做语文课堂的达人

1.懵懂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初,我17岁,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中学。学校很小,消息十分闭塞,自然没有什么教研的氛围,甚至从没听说过有教研这么一回事。大家都是一开始照着教参上课,能把教参上的内容都理解了,能把学生都讲懂了,那就是好教师,后来又循着经验上课,能有些经验可以更轻松地应付课堂,甚至会很快成为名师。我既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又是一个不安于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在乡村中学做教师的命运,我能做的就是把课上好,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放心、领导信任、同行认可的好教师。学校里平行班级才四个,一般由两个或一个教师任教,自然不可能有今天的所谓集体备课。教研组一个学期只开一次会,不是*治学习,就是评先进、发展*员,业务活动几乎没有。我读了三年师范,几乎学的都是中学的内容,汉语拼音则是小学的水平,系统的教学法之类的课程更是一种奢望。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呢?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主要就是听学生的反映,学生喜欢我就高兴,学生说好我就坚持。同班同学中有几个分配的学校比较近,我就发起每半个月聚会一次,大家轮流坐庄,轮到的同学既要上一节课让大家评议,又要招待大家喝一顿酒。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同学的学校听课,他的一个年轻同事也参加我们的活动,评议时和我意见不合。他激将道:“你上一节给大家听听,如何?”年轻气盛的我居然真的上了一节课。至于好还是不好,已没有多大印象。在这种有点沙龙味道的活动中,我对语文课似乎越来越有感觉,学生也越来越喜欢。90年代中期,教了两年后,我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系统地去学习。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又回归到课堂。先后去了合肥教育学院和安徽教育学院进修中文专业。合肥教育学院在宁国路,向北跨过包河公园,就是宿州路。那时的宿州路两边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更多是一个个书摊,虽然店主们卖的多是盗版书,但好的有意义的书籍真的不少,就这样在路上一走常常就是半天,也不见得就买,但总是要翻翻的,也会驻足读好久。省教育学院在金寨路上,离三孝口不远,那里的书店好多,翻书的机会就更多了、四年进修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至今想想,总觉得亏有那四年,甚至都觉得现在很多的知识都有那四年里的影子。

年,我以试教第一名的成绩选调进入了肥东一中。很快,我就发现,平行班级一下到了13个,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也一下到了7、8个。竞争激烈是我首先意识到的。我很惶恐,我没教过高中,再加上那时学校的年轻老师很少,一到下班很孤独。现在想来,要感谢孤独,是孤独,让我有时间用读书来慰藉,用钻研教材来打发,用研究教法来排遣,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们泡在一起。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记得,我订了无数种语文教学的杂志,《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园地》等等,就连《中国语文》那样难读的杂志我也订了,拼命的翻,拼命地记,拼命地写,边写边想着我的学生会不会认同这样的上法,边寻找着自认为最精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三年后的的我的第一届高考,以两个班全校第一和第二名的语文成绩获得了回报。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我这样一个从农村来的人站稳在县城的讲台,还让我在若干年后咀嚼这段记忆时在思考:聆听学生的声音,心里想着学生去备课上课的语文课是不是好课的标准?邀请听课、同组互评是不是有效地语文教研形式?阅读、揣摩、推敲、反复是不是上好语文课做好语文老师的有效途径?

2.收获的课堂

教研活动也日益频繁了,我有了很多次上公开课、比赛课的机会。年3月,我获得了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继而,4月又获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9月又获安徽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二名。年,代表安徽省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应该说,31岁时成为全国优秀教师,32岁时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35岁时成为省特级教师都不能与这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赛课获得好评,许多学校都要请我去上课。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等都有过我上课的足迹。前前后后,上过的校内外公开课近节了。有一段时间,人们狠批公开课的虚假,大有让公开课“下课”的趋势,据说,李镇西老师总是拒绝别人邀请他去上公开课,他曾说,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

的确如此,但我想李老师批判的是虚假的公开课,其实也有一种公开课如同这样:勇于将真实的自我投入如火如荼的现场,我站到悬崖上,或瞬间高飞,或瞬间坠落,并且我的高飞或坠落,还要任由他人评说——

为什么有这种体验?年,带着参加“语文报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所收获到的自信甚至自狂,我执教了一节全国观摩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精心的预设,自以为是的解读,自觉良好的课堂感使我一开始就变成了“独行侠”: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教法——也许为了迎合“不串讲”的新理念,而没有脚踏实地地在诗歌内容的难点处做好疏通的环节;选择了一群“老成”的学生——没有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专家的点评、同行的质疑甚至一些恶评让我陷入失败的尴尬与痛苦。当然,生性倔强的我选择了要研究和战胜这类课的路,在一遍遍的解读、设计、查找、推敲、反复、推倒、重建的过程中,以《李凭箜篌引》和《牡丹亭·游园》为例取得了一些执教诸如此类文本的经验。

我曾经问自己,公开课和比赛课究竟像什么?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曾说过:“爱情之于我,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套用为,每一个不甘平庸的教师是不是也都应该学会这样说——“公开课之于我,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曾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上振翅高飞的教师,那一刻的铭心体验,必将伴随他(她)的整个教学生涯,公开课凝结而成的那一粒可贵的盐,必将成为他(她)每一堂“家常课”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曾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上颓然坠落的教师,是向一个“旧我”敲响了丧钟,他(她)会“向死而生”,会在一番卧薪尝胆之后迎来一个“新我”的呱呱坠地。

3.爱上语文课堂

如今,若有人再问我,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什么是幸福,尽管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幸福就是在那些快乐的时刻,以一颗宁静的心看着学生在语文的怀抱里成长进步而发出的微笑。教海无涯,我愿做一名在语文的大海边赤脚拾贝的孩子,用心行走,用心捡拾,自会收获无数。因为,我发现,语文的课堂会给我无数个爱上她的理由:

好的语文课堂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你自己可以争取到的自由;

好的语文课堂是最有情趣的地方——面对孩子、面对文字;

好的语文课堂能让人灵*安静;

好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时空,可以对话,可以唤醒,可以创造,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好的语文课堂有着宏大的意义——教育的细节可以指向学生的未来;

……

二、在戏剧文学教学里体会语文

我曾用“人生如戏”和“戏写人生”来形容我的一段研究语文、体味语文的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与中学戏剧文学教学间的情缘。年4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我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必修四录制了《雷雨》一课的教学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发行。那是我真正意义上对戏剧教学的第一次体察、认知与教学实践。随后,在年12月,我第一次执教安徽省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观摩课中,又成功执教了曹禺的戏剧《北京人》(人教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延续了戏剧教学带给我的梦。年7月的西安,我如愿站在了第七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舞台上,抽签选中的课题恰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在比赛结果揭晓的当晚,我用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我的心境:

西安赛课,滋味无穷。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看来,历史的古朴厚重与现代的日新月异似乎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这座名城却分明地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使得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着。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执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16世纪的剧作,牢牢地打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清晰地标注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快乐与痛苦、追求与失落、生活与爱情、理想与生命┉┉对于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青年人,对于被裹挟在快餐文化和实用主义浪潮的今天的阅读受众,对于追求快捷浪漫甚或歇斯底里的感情世界的学生们,我该教他们什么,我又该怎么告诉他们这是一部属于那个时代人的真实的生活,该如何使他们认识这是经典并从阅读经典中找寻生活的快乐、思想的启迪和追求的意义,这是不容规避的。对课的认识也好,教师的责任也好,对生活的理解也好,对唯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维护也好,我必须尝试着打开学生心灵真纯的天窗,必须尝试着要以文学的浪漫打动他们涉世未深的心灵世界,必须尝试着以悲剧的崇高震撼并引领他们从过去走向现在,更走向未来。

毫无疑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经典的,它的经典不仅在于年轻人间闪现着命运因素的、令人心驰神往的一见钟情,更在于这对年轻人可以用最为宝贵的生命去诠释爱的内涵,捍卫爱的尊严。读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许觉得它只不过是一种呼号,是只属于某个人的自我表达,但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你分明可以感到一种勃勃的生命气息,一种心灵深处的理解、拥护、赞叹甚或冲动,它使我们不由得去思考一个问题——令人恐惧、避之不及的死亡,可以产生审美吗?毫无疑义,当“死”被附着有“生”的内涵时,当“死”载有人类普遍认同的“真、善、美”时,当“死”激起了人们要去思考去憎恨甚至去毁灭“致死”的缘由的时候,从死亡中升腾的美自然生成。

至今,我仍坚持以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让我爱上了戏剧文学的教学。年10月,在美丽的苏州,在昆曲的源起地,我和苏中十中的一群孩子们为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献上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园”一节(人教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的文学课教学,当我的学生们吟哦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我知道,戏剧文学于我而言,已不仅是课,不仅是缘,更是“一往而深”的情之深处了。

为了探索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以及在中学阶段的中学教法和学法,更因为这份情缘,我选择了以《中学戏剧教学研究》为题开展课题研究,并成功地申请了省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在前后四年的研究时间里,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起,沉浸在戏剧文学的教学研究中,我们选用了课内和课外两类样本,遴选了10篇戏剧名作,涵盖古今中外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我们认真比较了戏剧和戏剧文学在表述的不同;我们从小说和戏剧两种近而不同的文体来认真琢磨其文体特点;我们从教法和学法两个入口来研读剧本;我们将目光散开到高中和初中两个学段来开展专项研究;我们认真地对待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试图探索教法和学法的异同;我们克服一切困难,致力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综合研究。我们的课题成果大致可以描述为:我们的课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在省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我们的10个课例《牡丹亭·游园》《雷雨》《北京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变脸》《伪君子》《玩偶之家》《游园》《哈姆雷特》在各级各类平台上演绎过;我们的《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戏剧文学教学》《中学戏剧文学的阅读教学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成长上海市松江二中语文特级教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