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潛石齋稷下篆刻雅集
朱宝玉
朱宝玉(玉子),年生于黑龙江,现居山东淄博,师从张志民、朱培尔先生。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冷印社后援会会员
>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
>淄博民进(开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山东印社社员
>淄博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
>淄博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朱宝玉及其作品略评
宝玉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十多岁时,宝玉系统地学习了素描和色彩,练就了准确造型的能力。我见过他的铅笔速写,寥寥几笔,透露出他五、六年用功西画的端倪。后来,宝玉到北安农校读书,开始自学国画、书法。年秋,在黑龙江省高校书法大赛中获得了金奖!有一段时间,宝玉迷恋上了“点”并开始在国画中运有各种“点”进行创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画六尺、八尺的山水大作,一幅画要点上几万甚至十几万个点,其中一幅八尺整张的山水在全国九届美展黑龙江展区展览。宝玉回顾自己这段“点点”的历程,自己总结说:“功夫没练出来,倒是练出耐心了!”
宝玉在作品的风格的演绎上也是十分耐人寻味。从他魁梧健硕的体魄和豪放不羁的性格看,似乎应该选择“奔放粗犷”的大写意之路。并且,从他对艺术品应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一贯见解看,他更应该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现代派”元素才是。然而,映入我们眼前的作品出人意料。他的印作以1.5公分以内的小印为主,且线条工稳精致;书法中的行草绝不粗犷,蕴含着隽永的书卷气息;他的画作极少用色,素朴自然,全然体现出一种神恬气闲的静态之美。其实,真的创作,其“冲击力”往往正蕴含在这精微与内敛之中。
——朱培尔
朱宝玉篆刻作品欣赏
▼
释文:一饮可得千万寿
释文:一饮可得千万寿
释文:造像
释文:不畏浮云遮望眼
释文:大道废有仁义
宝玉如是
朱宝玉者,黑龙江勃利人也。书、画、印皆精,迁居山东淄博已逾六年。
初识宝玉于戊寅之秋。切磋技艺,直言相对,与多数同道之客套语迥然不同。故相赏,遂成至交,十三载不相违逆。宝玉性情如是。
其时,宝玉陷于“困顿”,因不满单位用人不公,愤然辞职,与昔日“声色犬马”之风光生活作别,走入“落寞”与“艰辛”。然宝玉豪气干云,每遇难事,辄高颂俚语“三穷三富过到老”,大笑而对之。宝玉豁达如是。
乙酉秋,宝玉远赴鲁中,开人生与艺术之新境界。否极泰来乎?苦尽甘来乎?渐入佳境乎?于办学授艺起步,进而开拓文化市场,书、画、印诸艺精进,频登国展殿堂,六年之间,可谓是风生水起。宝玉依然时常大笑,似底气更足焉。宝玉才华如是。
宝玉自幼习西画,后转攻国画,兼及书法篆刻。即便“颠沛”之时,于艺亦并不敢稍作懈怠。常“夜战”,取其静。抑或睡梦中灵感突至,必不耽于枕席,起而为之,直至“不知东方之既白。”治印,常有几分钟而就者,熟也;作画,常有几百万点而成者,恒也。宝玉用功如是。
对几年来之成就,宝玉自信乃“处处皆有贵人相助”之故。于书、画、印之精进,有师友倾力点拨;于市场运作,有朋友鼎力相助;甚至进修国家画院,刊印书作画集,亦有“儒商”解囊资助。同道中人艳羡“贵人”何其多也。然“贵人”何来?盖宝玉平日竭力助人之果报也。常为世人之“贵人”,则世人必多为“贵人”也。宝玉为人如是。
与淄博几位青年网友聊,皆叹服宝玉才高,殊不知宝玉之今日亦始于“艰辛”。今作此数语,愿有启迪于后学。
——于家全
释文:不以物喜
释文:寿如金石
我的“小玺印”
纵观自己这几年治印的审美取向,可以用“精巧”来概括。取法以古玺为主,使我的印越刻越小,甚至有0.8厘米的。有时,这种“小”推演到了极致,近乎挑战极限的“炫技”。如《游目骋怀》这方印,让很多细小的阳线排列在极小的空间里。这已为许多同行所诟病,认为“走火人魔”“技”是否偏离了“道”?我也常常自问,战国古玺印,多是青铜铸就的工整光丽的线条,我曾原原本本地实临过很多。渐渐地我想到,在不同的石质上一味追求这种简单的工艺,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小”不代表一定是“巧”,“精”不代表一定是“工”。在不同的刀法和石质下,演示古人未尽的思索,或者说是打破古人材质局限的樊篱,才是一个印人的使命。这也正是我几年来坚持以“玺印”为创作主攻方向的内在动力。比如说《得大自在》这方1.1厘米的小印,我在篆法上选择了金文和楚简相参,同时兼顾了“金石气”与“飘荡感”。大胆用刀带来的爽利与石质的自然斑驳,使“玺”的整体格局流露出秀逸与高古。而《吾道一以贯之》、《不问名利是非》等印,则更加体现了我“寓拙于巧”、“以小见大”、“行圆守方”、“纳险于正”的创作思想。“小玺印”所代表的只是我目前的创作状态,而不能看做是成熟的创作风格。我将继续作深人的探索,让“小玺印”更精炼、更纯粹、更沉稳。朱宝玉于齐轩释文:独上高楼
释文:以日新为道
释文:一日之迹
释文:吾师造化
释文:得道多助
释文:造像
释文:从高处立向宽处行
释文:铸古今
释文:以礼
———稷下篆刻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