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据:
一、江淮、*淮等地一代幼虫发生面积较大,局部残虫量高。今年一代黏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淮麦区有虫面积为万亩,比年增加9.4%;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0.3头,比年减少23%。全国防(兼)治面积万亩,防治后局部残虫量高,如安徽各类型田平均残虫量每平方米1.3头。
二、成虫迁入较早、迁入范围较广。据我省各地黏虫监测网点利用高空测报灯、虫情测报灯、诱蛾器、性诱捕器等设备监测结果,截至6月11日,迁入我省始见期为5月17日,早于去年5天,早于常年4天左右;迁入蛾峰期为6月4日-9日,早于去年4天。目前诱测到成虫的县份共26个,迁入范围略大于去年。
三、部分县份成虫迁入量较高。今年全省总体诱蛾数量接近去年,但各地诱蛾量差异较大,个别县份明显高于去年。如高空测报灯,双城单台累计诱蛾量全省最高,为头,高于去年96%;其它县份的7台均在百头以下。各地虫情测报灯和诱蛾器累计诱蛾量,双城、集贤、宁安、勃利分别为、、64、43头,高于去年78%-%;五常、肇州分别为97、25头,分别低于去年64%、65%。其它县份诱蛾量较低,均在20头以下,多数低于去年(诱蛾量相对较高的重点县份诱蛾情况见下图)。目前南部县份雌蛾卵巢发育大部分已达5级,东部县份多在3级左右。
四、谷草把诱卵量总体偏低。6月5日始见卵,至6月11日双城、穆棱、集贤、勃利等地累计诱卵量分别为7、7、6、1块,平均单块卵粒数粒,最高粒,诱卵量和单块卵粒数分别低于去年42%、8%。
五、气象条件无不利影响。气象部门预报,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气象条件总体对黏虫的发育和发生为害无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二代黏虫总体发生程度为偏轻发生,部分县份重于去年。南部县份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东部县份为害盛期将持续到7月10日左右。主要为害田块为谷子田及草荒较重的玉米田。鉴于黏虫具有集中、隐蔽、局部点片暴发为害的特点,成虫迁入的县份均可能出现个别高虫口密度为害地块。为此,各地要继续做好后续虫情监测,充分发挥监测网点调查员的作用,重点做好草荒较重玉米田及谷子田低龄幼虫的早期排查,全面掌握田间虫情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重点地区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发动农户,看好自家田,强化科学防控技术指导,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及时有效控制二代黏虫为害。防治建议:
采取性诱、灯诱成虫,谷草把诱卵和生物、化学药剂防治幼虫等综合防控措施,普及田间早期查虫技术,及时准确掌握田块虫口密度。根据田间幼虫虫口密度,依照防治指标,确定应防地块,分区分类科学指导防控,避免盲目打药。一、理化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田间集中连片设置性诱捕器或糖醋盆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基数。
二、生态及农业措施诱卵灭虫。成虫产卵期间,根据产卵特点,在谷子田或草荒较重玉米田设谷草把诱卵,减少田间落卵量。幼虫发生初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埋土下,也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初孵幼虫死亡率。
三、药剂防治幼虫。切实做到早查早治,抓住暴食为害期前(多数幼虫3龄期),及时喷药防治。田间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取长条形白色塑料布(板),铺于垄沟,双手将垄沟两侧植株和杂草向塑料布(板)上倾斜拍打数次,震落幼虫,然后扒开行间,仔细检查计数震落的低龄幼虫。考虑低龄幼虫漏查率较高,可将查到的低龄幼虫数乘以3作为预估实际发生虫量。
防治指标:当二代幼虫在玉米、高粱田平均超过1头/株,小麦、谷子、水稻田达到20头/平方米时,及时喷药防治。
防治药剂:低龄幼虫可用苏云金杆菌(Bt.)(注意临近蚕场的田块不能使用)、灭幼脲等生物药剂。化学药剂应使用防效较好的甲维盐或氯虫苯甲酰胺。黏虫进入4龄暴食期后,抗药性明显增强,应适度加大施药剂量。飞机航化作业,每亩喷液量需保证在1.5升以上。
二代黏虫发生趋势预测图
来源: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责编:朱巍
审核:张晓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