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TOMB
-SWEEPING
DAY
中国传统
时节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清明
《历书》有,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
为清明,
万物皆洁而清明,
万物皆显露,
盖时气清景明,
故得名清明。
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
是一个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的日子。
今日清明。
今日清明,东南方向吹来一股风,谓“清明风”,二十四节气八风之一。
古人将东风叫明庶风,南风是景风,西风是阊阖风,北风是广莫风。
东北风是融风,西北风是不周风,西南风是凉风,东南风便是“清明风”。它不止从东南来,亦是冬至后吹来的第一缕温暖清新的风。
此刻若是打开窗,风入住,会觉得它温柔干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如是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气清景明,海晏河清,多干净的景象啊!若是生活也能洁净如风,定是人生最好的时候。
只是人生难得几清明,但惜流光笑春风。
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踏青赏春,或插一支杨柳,风中静听纸鸢空鸣。或望一朵流云,向青草更青处走去。
万般深情,尽付天地。
一候
桐始华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清明时节,山坡上的桐树开出淡紫色花朵。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二候
田鼠化为鹌
田鼠喜阴因感阳气而躲回洞穴,鹌鹑喜阳而出门活动。寒意已无,人间向暖。
三候
虹始见
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清明末到谷雨时节,雨量增加,气温上升,空气中的含水量增加,在明朗天气,有虹出现。
■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踏青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常见的制作方法,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进豆沙,或莲蓉馅,口感不甜不腻,有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
■吃清明粽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新烟着柳禁垣斜
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
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
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
拟沽春酒醉京华
一缕风,一树花,一滴雨,生死、别离、相思、珍惜,这些意象和情愫,在清明时节,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只有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与脆弱,我们才能在烟火日常的日子里,体验到幸福的意味。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人活一世,酸甜苦辣都得品尝;悲欢离合都要经历;生死离别必须见证。
看开当下,心向美好,便可重获新生。“万物皆会逝去,唯有爱会化作永恒。”
清明,
作为节气,
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为节日,
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山水同在,日月共存,
是为清明。
世间没有永恒,
生命不能重来,
唯有绵延不息的爱与念,
会在时间中永存。
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
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愿天堂没有伤悲,
愿人间充满幸福。
E
N
D
来源:诗意生活美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